Category 2

如何让积木玩具和绘画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创造力的发展是人和环境交互作用影响的结果。儿童时期是人类脑发育的关键期,此时大脑的体积、脑重增长最快,连接大脑的神经元的突触也在迅速增长,孩子的各项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这个阶段快速提升。因此,儿童时期不仅是认知发展、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同样也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了解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里程碑,能让父母更好地为孩子的创造力发展助力。

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作为家长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肯定“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可见,每个人在任何阶段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儿童更是这样。那么,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儿童创造力是如何表现的?

成年人的创造活动是在创造主体的自我控制和意志努力下进行的。因此,成人的创造力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针对性,主要表现在某些特定的活动领域中。而儿童的创造力自发性强,针对性较弱,因此其创造力表现的活动及领域较成人而言更为广泛。研究者认为儿童具备一种对任何事物都抱有“敏感”性,一种乐于接触和了解新事物的“心向”的特点,这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好奇心。儿童从感知觉的发展、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到社会适应性和自理能力的发展,在不断地完成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创造力的火花也变得无处不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儿童的语言发展、绘画和游戏等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告诉你如何去发现儿童潜在的创造能力。

父母怎么做:

多和孩子说话,是最好的在语言中激发孩子创意的方法。也可以在亲子共读中和孩子一起创作故事—从父母给孩子讲故事,到孩子自己理解故事,再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创作故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是教育者,而是陪伴者,把故事的构思权和表演权交给孩子,鼓励孩子创作出不同的故事结局,你甚至可以在家里开一个情景剧场,孩子一定会感兴趣。

儿童绘画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

由于儿童的知识储备较少,其创造力会更多地以艺术的形式(如绘画和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比如在绘画课上,一些孩子会将太阳公公的胡须画得很长很长,成了一座小滑梯,小朋友們在太阳公公的长胡须爬上滑下。再比如小班的孩子在画太阳时,会在太阳上点许多小黑点,并且解释说,“老师,这是芝麻。太阳公公喜欢吃芝麻。”这些都是因为孩子根据周围环境中已有的物品,不断地在构建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并在绘画活动中不断体现,这就是儿童创造力的表现。

父母怎么做:

鼓励孩子涂鸦。首先,打开孩子的五感,让孩子认识到世界的多样和色彩纷呈,父母多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大自然中,观察各种植物与动物的色彩和形状,去看不同的风景。其次,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给予鼓励,不要有过多的限制,哪怕是孩子把苹果画成绿色的三角形,你也不要去干涉他,可以多请他讲一讲自己的画,也许你会发现,那些“画错”的地方正是他创意的精彩表现。儿童无论是对是错,父母都应及时找出优点给予适当的鼓励。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父母可先将叫起,再重复问问题。这样既没有当众批评他,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侧面提醒了他。所以,无论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如何,都会对儿童在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产生一定的作用。我们应亲切的态度对待儿童,激励儿童不断创新,激发儿童的主动性,促进儿童更积极地投入活动,促进儿童大胆想象创造。

儿童游戏中的创造性表现

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创造力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儿童游戏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3个水平阶段:感觉运动水平阶段(0~2岁)、象征性水平阶段(2~4岁)和规则性水平阶段(4~6岁)。

0~2岁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的阶段,其认知发展主要依靠简单、机械重复的动作运动。此时他的游戏主要以感知运动性游戏为主,如大运动类游戏、用手的游戏、身体的游戏等,伴有象征性游戏的萌芽。在这个阶段,孩子也会表现出相当的创造力,如在障碍跑的游戏之中,有的孩子不能手脚协调地站着弯腰穿过圈圈,就会创造性地采取爬或滚的方式通过。

2岁以后,儿童进入象征性游戏阶段。象征性游戏包含着3个基本因素:第一是情景转变,即儿童在假想的情景下做出一些象征性动作。研究者认为,象征性动作的发生是以儿童对于物体的关系的认知为前提的。第二是以物代物,即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代替物。第三是以人代人,即角色扮演,其心理结构十分复杂。孩子经常进行的“过家家”游戏,几乎包含了象征性游戏的所有因素,可谓是象征性游戏的代表,在这类游戏中,孩子一方面表现着他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在锻炼着他们的创造力。

4岁之后,儿童进入规则性游戏阶段。此时儿童可以用语言、动作替代实物进行游戏,喜欢进行有一定难度的积木类和富有挑战性的绘画,并且还会创新积木的搭建和创意的绘画进行游戏。

事实上,游戏活动贯穿了个体发展的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而学龄前的积木搭建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并且能促使他们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可以说,在积木搭建游戏的过程中,儿童与环境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互动,并不断创造出新的心理机能。

父母怎么做:

让孩子成为自己游戏世界真正的主人!首先,请父母不要着急“教”,学会观察和琢磨如何在“跟随”中引导,让孩子主动带领你进行他的游戏。所有的游戏都没有固定玩法,只要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是开心的,感兴趣的,就够了!对待儿童的不同态度,也会影响儿童创造性表现。在对待儿童时,父母使用贬义词对其进行评价,如:在Cachito卡奇多积木建构活动中,我们说些“你这样搭的不好看。”、“火车站里没有山洞的。”等之类带有讽刺性的语言,这样你们的真诚合作就没有了,而且更加封闭了儿童可贵的灵感和创造性的表现。父母应以亲切的态度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儿童能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积极的创造潜能。儿童为什么更有创造性?

从孩子以上3个场景中,我们不难看出,儿童期的孩子正处于各项能力的飞速发展期,他们会充分运用现有的场景和所学的能力,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与成人相比,儿童的创造力显得更加吸引人,他们的奇思妙想,会比成人多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儿童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他们都是天才的艺术家。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常常会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和感情,从而给孩子联想、想象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比如之前所举的“太阳不高兴”的例子,孩子会创造更多的机会来使用这个短语,将其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他自己和太阳会“不高兴”,他的手、脚、嘴巴都会“不高兴”,从而“不想洗手”“不想走路”“不想说话”等等。这其实是孩子迁移能力的一种表现。另外,孩子也会经常采用通感的创造性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儿童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去表达味道,用红色代表辣、黄色代表酸、黑色代表苦……

儿童期无意注意占主导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儿童的注意特点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并伴随有意注意的不断发展。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和发散性注意相关。

有很多妈妈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并常常为此着急。其实,孩子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状态,是他在大量吸收周围环境里的基本素材。比如说,孩子有时候会告诉你他去参观了蚂蚁王国,那是一个巨大的蚂蚁星球,星球上有3个太阳,每个太阳上都有小星星在闪耀。听到孩子说这些,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乱七八糟,这些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呀”?但此时此刻,千万不要嘲笑孩子,孩子所说的这些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东西,其实正是他形成创造性想法的素材。这些素材一旦和特定的目標任务相结合,在集中注意的引导下,就能产生“把那些看上去不相关的事物结合起来,形成新颖的,有意义的事物”——即产出创造性行为。我们还需注意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即父母的角色及作用。涉及到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父母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作用的具体化问题。我们鼓励儿童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语言活动中去,也主张父母在活动中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儿童的学习。这里就出现一个“适度”的问题,究竟父母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参与和发挥主导作用呢?有一个观点是我们应当明确的:父母与儿童在活动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会随具体的活动内容、活动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即当需要参与指导的时候,父母参与主导作用就发挥的多一些;不需要的时候,父母参与主导作用就发挥的少一些。父母应该是一位计划者、支持者、观察者和辅导者,根据儿童的需要与可能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儿童保持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的指点,及时的激励与启发,从中观察儿童的表情和做法,抓住时机及时发挥辅导的作用。

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挑战欲

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是儿童能持续不断地表现出创造性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创造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儿童对这个世界有着狂热的内在兴趣和求知欲。在这种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的、强烈的内部动机驱使下,他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如,面对新鲜事物时儿童总是喜欢问“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有时甚至会一直重复地问到父母不耐烦了才终止。然而在这个不断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儿童的大脑正进行着发散和聚合的创造性思维加工。

综上可见,儿童是拥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的创造力体现在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因此,父母应该重视和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儿童提供创造的条件和环境,保护和激励儿童的创造热情,最大限度地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Related Posts